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夜访"农家 基层一线传深情

    信息发布者:GXS2CC
    2020-05-29 00:31:46   原创

              现在的乡村,特别是在离市区偏远的乡村,普遍都是这么一个现象:白天闲门务农,基本没几家的家主或主要家庭成员在家,都是那些老人在家的多,没老人的基本是铁将军把守家门。所以,在农村基本工作的乡工作成员或是村部班子常常都是只好利用傍晚时间来上门去访民情,听民意地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他们的工作可畏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没有上下班季度地忘我为民服务精神了。    

     今年来,万山区敖寨乡推行“驻村夜访工作制”,要求全乡7个驻村工作组28名驻村干部每周深入村组工作不少于20天、留村住宿不少于16个晚上、入村调研和解决实际问题不少于3天,每月月初将干部考勤情况进行“三点评”,即自评、互评和群众评,并建立考勤登记档案。通过“夜访”制度的建立,给驻村干部戴上“紧箍咒”,促使他们转作风、干实事,更好的履行职责服务群众。夜虽深 群众心中有杆称针对敖寨乡部分驻村干部过去存在的“走读”现象,敖寨乡以教育活动为契机,做到未雨绸缪,深化“一线工作法”,在各村(社区)驻村工作组广泛开展“视群众为亲人,做百姓贴心人”活动,通过“夜读、夜访、夜议”,着力提升干部素质,提高办事效率,拉近干群关系。两河口村驻村干部杨莎在夜访农户时了解到,由于农民缺资金技术和市场销路,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驻村多次与有关部门联系,为农户请来了专业技术指导老师,利用农业服务中心组建了花卉、蔬菜、水产、畜禽等专业服务分队。 “现在的干部真不容易,全天候24小时候为我们服务,不为他们点赞就对不住他们的汗水。” 一位农户笑呵呵的说道。自实施“驻村夜访”制度以来,全乡28名驻村干部共与60多户困难户结成“1+1”、“1+X”帮扶致富对子,解决资金100多万元,惠民政策书籍10000余册,为农民提供致富信息700多条。夜虽黑,群众心中亮堂堂在驻村夜访中,该乡驻村干部部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视群众为亲人,用实干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树立“亲民”的形象。    杨家寨村驻村干部彭凯走访贫困户万某时,看到他家房屋木料结构,常年失修腐朽,到处漏雨,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立即为他申请纳入2014年危房改造项目。    岩屋坪驻村干部杨进在夜访农户时得知,岩屋坪垃圾无人清扫,当晚就决定向上级帮扶部门联系争取、周边居民出一点雇请环卫所保洁员进行清扫。周边居民都说“原本没指望什么,没想到事情解决得这么快,真是帮我们解决了一个大难题。”     在夜议各驻村干部夜访群众反映的问题时,发现多个村群众对辖区灌溉渠道淤泥堆积、杂草灌木丛生、灌溉效率低下,有不少怨言。该乡立即组织了100余名乡村干部深入村组,与群众一道,连续奋战了三天,清理了8条共10多公里大小灌溉水渠。    “现在淤泥没有了,环境变美了,还得多亏你们放弃了休息时间为我们服务,现在的干部作风可真敬业呀。”夜虽冷 群众心中暖融融“你好,你的残疾证,已办好了,低保问题正在帮你申请。你还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敖寨乡驻村干部杨敏已是第三次来到中华山村民毛家组毛某家中,像往常一样又与他唠起了家常。身患残疾的毛某禁不住泪水涟涟,哽咽着说:“真的想不到,你们这么快就帮我办好了,还送到我家来,太谢谢了!”。     通过‘夜读、夜访、夜议’,该乡驻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在转变、思想观念在转变、工作态度在转变、工作方法在转变、精神面貌在转变,干群关系在转变。“虽然交通条件好了,驻村干部与我们的距离,却并不越来越远;通信条件好了,驻村干部与我们的联系却越来越紧了;农村政策好了,驻村干部也与我们群众的感情也越来越浓了。”在敖寨乡各村(居)处处可以听见群众对驻村干部作风转变这样的评价,“驻村夜访”已经成为架起密切干群关系的连心桥。自实施“驻村夜访”制度以来,该乡驻村干部夜访群众6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和建议近130多条,为民做好事、办实事3500多次,排查各类安全隐患120多起,化解各类信访案件50多件。 作者单位: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委组织部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